正值暑假出游高峰期,高铁成为不少人出行的首选。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列车上发现许多乘客自带一次性座套,引发热议。有网友评论表示,暑期气温较高,大家穿着清凉,皮肤直接接触座椅,担心被其他人传染皮肤病。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发现,高铁一次性座套十分畅销,部分商铺销量已超10万件。这些座套材质多为无纺布或塑料,设计贴合高铁座椅形状,有的还带有卡通图案,部分产品还配有扶手套。
暑期来临,高铁成为大众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随之而来的“乘客自带一次性座套”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在电商平台销量动辄超十万件的背后,反映出公众对公共空间卫生安全的高度关注。在我看来,加强公共文明建设才是根本之策。具体我来谈谈我的几点理解:
第一,该现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卫生安全担忧。夏季高温,乘客多穿着短裤、短裙,皮肤与座椅大面积直接接触,对座椅清洁程度的敏感度显著提升。部分网友担忧皮肤病传播,虽实际风险较低,但心理顾虑真实存在。二是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个别乘客在车厢内脱鞋、脚踩座椅、乱扔垃圾等行为屡见不鲜,严重破坏公共环境,使“座椅脏”的刻板印象深入人心;三是公众健康意识普遍增强。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提升了人们对接触传播风险的警惕性,自我防护意识空前提高,自带座套也成为个体掌控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第二,便利的背后也隐藏着多重隐忧。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一次性无纺布或塑料座套使用后即被丢弃,若材质不可降解,将产生大量塑料垃圾,违背绿色出行理念,加重环境的负担;另一方面,增加运营管理难度。大量乘客自行使用座套,可能导致废弃座套随意丢弃,影响车厢整洁,增加清洁人员工作量,甚至引发座位占座或纠纷。
第三,提升公共文明与清洁标准才是解决之道。其一,加强宣传引导。普及铁路部门关于车厢及座椅的清洁消毒流程,增强乘客对公共设施卫生的信任感。同时,倡导文明出行理念,引导乘客自觉抵制脱鞋、脚踩座椅、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共同维护整洁有序的乘车环境;其二,提升服务标准。铁路运营单位应根据暑期等客流高峰特点,动态优化保洁方案,适当增加清洁频次。对发现有明显污渍、破损的座椅套,应及时更换,确保基础卫生状况良好;其三,提供替代措施。要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研发可重复使用、抗菌易洁的座椅保护材料或者模块化可拆洗座套系统,从源头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