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提到,13.5%的年轻人选择向AI虚拟人倾诉自己的心事,这一比例甚至高于父母亲人。
24小时随叫随到,永远给人正向反馈,不需要担心被嘲笑、被传播、被道德评判,不少网友表示,对AI可以诉说一些不便向亲人朋友表达的话,不用担心自己的负面情绪会影响他们。不同于面对真人时的种种顾虑,AI是一个绝对安全、永不疲倦的倾听者。
不过,值得思考的是,如果人们习惯了从AI那里获取即时、顺耳的反馈,那他们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人际摩擦和冲突的能力是否会减弱?
由于社会压力增大、心理健康宣传普及、个人意识提升等原因,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市场上有效且充足的心理咨询服务并不多,加之费用不菲和个人隐私问题,所以不少年轻人选择向AI倾诉并寻求帮助。对此,我们既要看到大家对情感支撑的实际需求,也要注意与AI“心理树洞”保持适度的距离。
诚然,作为“心理树洞”,AI具有一些积极影响。一方面,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向AI倾诉,因为AI不会有偏见或情绪上的反应,甚至可以帮助人们释放情绪。另一方面,AI可以提供客观、理性的建议和意见,帮助人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多可能性。再一方面,长时间向AI倾诉,其数据算法会形成“贴合用户心意”的答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调节情绪,积极面对挑战。
然而,也正是由于AI所谓的“高情商”回复是基于数据库支撑的算法优化,所以它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情感上的需求。当人们习惯了从AI那里获取即时、顺耳的反馈时,他们可能会变得依赖于AI,而忽视了与真实人类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这可能导致人们丧失解决现实世界中人际摩擦和冲突的能力。
因此,人们把AI当成“心理树洞”时要保持适度,同时也要注重发展与他人的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群,学校和家庭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发现端倪要及时介入进行心理疏导,不能仅依赖于AI的“高情商”反馈。其次,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要重视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注重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倾听他人、沟通解决问题。再次,学会寻求线下支持。当面对具体的人际冲突和摩擦时,可以寻求身边亲朋好友或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获得实际的支持和建议。最后,理性借鉴AI反馈。在处理人际问题时,可以适度地使用AI,但是当心绪平复以后,我们终究还是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