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事业单位 >  阅读资料 >  面试热点 > 

2023年面试热点及预测:诺捐而不捐,涉及的是契约精神

2023-03-25  |  来源: 重庆金标尺教育
资料背景

据报道,2019年4月,中国矿业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90后校友吴某宣布捐赠1100万元。然而,这笔捐赠并没有到位,吴某也被中国矿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告上法庭。据公开消息,2023年1月,吴某被列为被执行人,被纳入失信名单,收到限制消费令,成为了“老赖”。对此有网友说:“学校小题大做,捐款全凭自愿,人不愿意捐了,还能打官司来强迫啊?”也有网友说:“学校诉诸公堂的做法,并非没有道理。既然已经公开承诺要捐款,就要兑现承诺,否则就是毁约。”

金标尺解读

承诺捐赠而未履行义务,往小了说涉及个人诚信问题,往大了说涉及撕毁契约。学校与学生因为“诺捐而不捐”对簿公堂,学生甚至被纳入失信者名单,这看似是不近人情,其实是在维护捐赠行为的严肃性,也是在用法律维护契约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上演。

首先,承诺捐款需谨慎。我国《慈善法》明确规定,有“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公开承诺捐赠”等情形的,慈善组织或者其他接受捐赠的人可以要求交付,如捐赠人拒不交付的,慈善组织和其他接受捐赠的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或者提起诉讼。所以作为捐赠人,在作出承诺之前要三思而行,不管是出于“情感原因”,还是出于“社会名利”的原因,都要正视捐赠行为的严肃性,且要量力而行,否则一旦作出了承诺而不兑现,极有可能给自己以及家人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要坚守契约精神。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契约精神是现代法治精神的基石,契约精神坚固,法治社会的基石才会牢靠。因此,即使是出现了无法兑现承诺的情况,当事人也要积极且及时地沟通,即使是走上了对簿公堂的路子,也要想办法兑现承诺,履行义务。否则便会破坏契约精神的严肃性,撼动法治社会的基石,更会不利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构建。

最后,我们要引以为鉴。在这件事情中,捐赠全凭自愿,但是学校通过法律途径要求学生履行义务,并不是丢人的事,这只是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所以公众对此不必偏袒任何一方,我们反而更应该引以为戒,认真检视,自觉遵守和维护契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