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荀子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金标尺答案】D
本题考查教学——教学原则。
直观性教学原则指教师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题干中荀子说:“(在学习中)说听到比没听到好,见到比听到好”。引申到教学中强调直观感知的好处,体现的是直观性原则。故D项符合题意。
A项: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B项: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的,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D。
2、开学考试成绩能够预测入学学后的学业成绩,这说明该测验具有较高的( )。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金标尺答案】A
本题考查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衡量测验质量的指标。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准确度。题干描述开学考试成绩能够预测入学学后的学业成绩表示开学考试测量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故A项符合题意。
B项: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进行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如,一次测验之后,能够明确分清不同学生的水平,我们就认为该测验的区分度较高。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A。
3、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适.二是( )。
A.走出误区
B.矫正行为
C.克服障碍
D.寻求发展
【金标尺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心理健康——心理辅导的目标。
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适,二是寻求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
A、B、C项: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D。
4、最早进行遗忘研究的是( )。
A.华生
B.艾宾浩斯
C.霍尔
D.杜威
【金标尺答案】B
本题考查记忆——遗忘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遗忘的研究。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华生,外铄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项:霍尔,内发论代表人物,他的观点:“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D项: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提出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
5、一名儿童上课吃零食被惩罚,另一名正在准备吃零食的儿童看到了,把自己准备吃的零食收了起来。这一广泛学习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班杜拉称之为( )。
A.主动学习
B.观察学习
C.参与性学习
D.强化学习
【金标尺答案】B
本题考查学习理论——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题干中,正在准备吃零食的儿童看到一名儿童吃零食被惩罚,然后把自己准备吃的零食收了起来。这属于观察学习。故B项符合题意。
A、C、D项:均为干扰选项,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