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勉励受到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珍惜荣誉、保持本色,继续努力、再立新功。温暖有力的话语,激励着无数劳动者、建设者、创业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于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挺膺担当、奋发有为,踊跃投身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与中国实践结合的产物,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更是激发亿万劳动者投身强国建设的“思想引擎”。
第二,破解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瓶颈。弘扬“三种精神”能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创新意识,培育更多“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三,塑造社会价值导向的实践路径。弘扬劳动精神能重塑“劳动创造幸福”的主流价值观,抵制“躺平”“投机”等消极思潮。
第四,增强国际竞争的话语权。通过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中国智造”品牌,打破西方技术垄断的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劳动立国”的方向。
当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是一人一域之事,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进一步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氛围。
其一,完善劳动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将劳动实践纳入中小学课程,在高校增设工匠精神相关通识课程,培养职业荣誉感;鼓励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开设“订单班”,针对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定向培养技能人才。
其二,优化激励机制与权益保障。设立高级“大国工匠奖”,扩大劳模评选覆盖面,关注中小企业和新业态劳动者;建立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机制,破除“唯学历”评价体系。
其三,构建多层次宣传矩阵。打造“工匠直播间”,由劳模、工匠展示技能绝活;制作微纪录片,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劳动故事,将工匠精神融入影视、游戏等流行文化,吸引年轻群体。
其四,推动产业政策与精神弘扬协同。在“卡脖子”领域设立“工匠攻关基金”,鼓励一线工人参与技术研发;同步建设“数字工匠”培训基地,结合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需求,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
其五,营造社会参与氛围。对积极培养技能人才、弘扬工匠精神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设立“员工创新工作室”;另外,还可以组织“劳模进社区”活动,开展公益技能培训,让劳动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让我们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为榜样,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