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公招 >  招考资讯 >  招考公告 > 

2022年3月杭州高新区(滨江)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教师招聘78人

2022-03-22  |  来源: 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政府

【导读】2022年3月杭州高新区(滨江)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教师招聘78人。更多招考资讯,笔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浙江金标尺教育获取。

杭州高新区(滨江)教育局所属杭州滨兴学校等16家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因工作需要,面向2022届应届毕业生和在职教师,直接考核招聘事业编制教师78名。根据杭州市《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人事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杭人政[2006]5号)、滨江区《关于区教育系统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实施意见》(区办[2016] 2号)等相关文件规定,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单位和岗位

本次招聘被录用人员均列入事业编制。各招聘单位、岗位、人数、条件及其它情况详见附件1:《杭州高新区(滨江)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直接考核招聘计划表(2022.03)》。

二、招聘范围和对象

本次招聘面向以下两类人员:

(一)2022届应届毕业生

1.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学士及以上学位,并且获得过国家奖学金、省级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奖项或省级及以上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党、团)干部等荣誉称号的毕业生。

2.具有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的毕业生。

3.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符合下列四类条件之一:

(1)“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综合(专业)成绩排名前50%;

②大学期间获得过校级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党、团)干部等荣誉。

(2)“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浙江省重点建设师范类高校师范专业或与岗位相关专业毕业生,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综合(专业)成绩排名前50%,并且本科毕业于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或浙江省重点建设师范类高校;

②综合(专业)成绩排名前50%,并且大学期间获得过校级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党、团)干部等荣誉;

③综合(专业)成绩排名前30%。

(3)普通高校师范专业或与岗位相关专业毕业生,综合(专业)成绩排名前20%,并且大学期间获得过校级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党、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4)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期间取得国(境)外学历并完成教育部学历、学位认证的师范专业或与岗位相关专业毕业生,大学期间获得过校级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党、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4.具有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符合下列四类条件之一:

(1)“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综合(专业)成绩排名前50%,并且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党、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②综合(专业)成绩排名前30%。

(2)“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浙师大初阳学院、杭师大经亨颐学院师范专业或与岗位相关专业毕业生,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综合(专业)成绩排名前30%,并且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党、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②综合(专业)成绩排名前20%。

(3)浙江省重点建设师范类高校师范专业或与岗位相关专业毕业生,综合(专业)成绩排名前20%,并且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党、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4)普通师范类高校和浙江省内高校师范专业或与岗位相关专业毕业生,综合(专业)成绩排名前10%,并且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党、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5.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公)费师范生。

(二)在职教师

1.具有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或教育教学经验,年龄在50周岁(1972年3月1日后出生)以内的省功勋教师或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的在职教师。

2.纳入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年龄在45周岁(1977年3月1日后出生)以内的高层次人才(含具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班主任、省优秀班主任、省教坛新秀、省春蚕奖等荣誉获得者)的在职教师。

3.具有地市级教坛新秀、学 科 带 头 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或者获得过由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组织的省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省级教师(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等奖项,年龄在40周岁(1982年3月1日后出生)以内的浙江省范围内在职教师。

4.具有县区级教坛新秀、学 科 带 头 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年龄在35周岁(1987年3月1日后出生)以内的杭州市范围内在职教师。

三、招聘条件

除符合上述招聘范围外,应聘人员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遵纪守法,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无违法违纪行为。

(二)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无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