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假来临,各地文旅宣传进入白热化阶段。“想你的风”吹遍了全国,相似的网红标语、同款的打卡路牌、雷同的营销话术,甚至在宣传牌设计方面都采用蓝底白字的模式,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甚至衍生出了“想你的风别吹了”等网络热梗。“跟风式”土味标语可能会带来一时流量,但带不来长久兴盛。
文旅宣传中跟风现象可能会为当地带来短期流量,但要实现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仍需不断创新。文旅宣传过程中跟风问题突出,甚至引发网友调侃,应当引起深思。
第一,降低游客旅游体验。当“想你的风”这类标语和同质化路牌遍布全国多个城市的街角、景区时,游客会逐渐失去探索的新鲜感。比如,原本期待在临海景区感受独特的海滨风情,却在打卡点看到与某山区景点几乎一样的路牌文案,这种缺乏个性的复制,让旅游从“发现差异”变成“重复看见”,游客的期待值被不断消耗,甚至会产生“哪里都一样”的厌倦感。
第二,不利当地文化弘扬。每个地方的文旅魅力,本应源于其独特的历史故事、民俗背景、自然景观等。比如西安的大唐文化、苏州的园林意境、重庆的山城烟火,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文化名片”。但当各地都沉迷于跟风套用统一标语时,自身的文化特质就被掩盖了。游客看到的不再是“这座城市的故事”,而是“全网通用的话术”。久而久之,当地真正值得被游客记住的文化符号反而被忽视。
第三,阻碍文旅长期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网红效应”注定难以持久,当游客因“跟风打卡”而来,却发现没有值得回味的特色体验时,不仅不会成为“回头客”,还可能通过口碑传播劝退更多人。更重要的是,这种“抄作业”的思维会让文旅从业者疏于挖掘本地资源、创新宣传方式,使得他们不想投入精力开发特色文旅产品,只想着靠“网红打卡点”赚快钱。长此以往,整个文旅行业会陷入“依赖跟风”的旋涡,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说到底,文旅宣传的核心应该是“讲好自己的故事”,而非“重复别人的话”。之所以出现此类问题,一方面源于对流量的盲目追求,另一方面是缺乏对文化的挖掘与创新。对此可如下解决:
第一,转变发展理念。文旅部门需树立“长效发展”思维,不把短期流量作为唯一考核指标,而是将文化传播、游客口碑、产业可持续性纳入评估体系。比如,对挖掘本地文化的宣传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对同质化跟风项目加以规范引导。
第二,深挖当地特色。组织专业团队深挖本地文化资源,包括历史典故、非遗技艺、民俗风情、自然奇观等。鼓励“在地化创作”,邀请本地居民、文化学者参与宣传内容设计,让故事更具真实感和烟火气。
第三,创新宣传方式。结合新媒体特性创新形式,比如用纪录片展现本地非遗传承人的日常,用VR、AR还原当地历史事件场景,用方言版短视频演绎当地特色民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