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企招聘 >  备考资料 >  面试热点 > 

2023年面试热点及预测:千年摩崖造像被“毁容”,“冷门”文物的保护不能冷!

2023-12-04  |  来源: 重庆金标尺教育
资料背景

近日,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一处开凿于北魏晚期、距今1400多年的摩崖造像被涂抹上彩色颜料完全变了样,引发广泛关注。南江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随后发布的情况通报显示,涂色原因是一位村民受托为了“穿衣还愿”。

金标尺解读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原本庄严肃穆的佛像被颜料涂抹“毁容”令人惋惜痛心,也折射出在“文博热”兴起的当下,一些“冷门”文物的保护依旧任重道远

近年来,我国对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敦煌石窟数字保护形成了超过300TB的数字资源,恒温恒湿考古发掘舱等科技设备为三星堆出土文物保驾护航。但是,与这些备受关注的“热门”文物相比,数量众多散落在山川湖海、城市乡村的“冷门”文物保护同样需要重视和加大资源投入。破解文物保护“冷热不均”,让“冷门”文物保护和传承热起来,是文物保护工作不能回避的课题,也是亟待解答的难题

首先,“冷门”文物也是文物,也必须牢牢守住文物安全的底线完善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也是文物保护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对于野外不可移动文物来说,建立县、乡(镇)、村三级文物保护联动机制,形成文保部门、公安机关、村两委等联防联护合力,将文物安全责任落实在“最后一公里”,才能确保文物在遭遇险情时第一时间有人发现、有人处置,尽最大可能保护文物不被破坏。

其次,文物保护,重在日常。对于符合条件的新发现文物,应及时纳入文保单位保护范围,让文物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相应的资金补助也有助于支持建立起更牢固可靠的防护设施。

最后,文物保护,所在地群众是重要的“防火墙”一是提升公众文物保护素养,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减少因知识缺乏以及无心之失对文物造成的损毁,刻不容缓。二是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宣传进社区、进农村,宣讲文物价值、传递文保理念、普及法律知识,能让人们在面对身边文物时多一分敬畏之心,也能促进公众对文物的朴素感情转变为科学保护的热情,吸引更多人自觉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其中隐藏着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密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力量。文物保护,不仅在博物馆、在实验室、在考古一线,那些散落在山野林泉间的“遗珠”,理应得到更密切的关注和更周到的保护。

金标尺教育

点击查看 更多招考

金标尺

扫码关注 招聘考试公众号 ,随时随地了解考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