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检 >  阅读资料 >  申论 > 

2019重庆法检申论热点:新时代城市治理(附参考范文)

2019-08-28  | 

2019重庆法检备考群:791430061  | 备考题库:金标尺公考APP  | 备考课程  | 考点积累

一、热点透视

(一)背景

改革开放即将进入4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之一,我国城市建设与城市面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给中国的城市治理具有这样三个鲜明背景标志:

1、中国发展进入“以城市为主体”的时代。

依据统计局资料,截止2016年年末,中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4%。

依据国际经验判断,中国已开始进入初级城市型社会。表明目前中国已结束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城市治理也将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空间。

2、中国城市发展格局出现重大调整。

一方面,城市群在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伴随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一些地区发展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开始出现重大调整。如2015年年初,安徽完成撤销巢湖地区,扩大安徽省府合肥大都市。随之河北也面临一分三的行政变局。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苏州已成为特大城市。一连串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把长三角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城市规模也重新作了调整。国务院2014年10月底颁发新的城市规模调整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

3、我国城市主要功能的新定位。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以及我国城市快速进入老龄化城市等,都标志着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其主要功能是生活资源配置更为优化,生活质量更为提高,生活环境将更将优美。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将转向以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为主,尤其是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治理体系为新的城市使命。

如今,随着实施第十三五计划进入关键时期,一些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型城市,对未来的城市功能进行新的定位。

(二)特征

1、“数字化城市治理”平台将迅速铺开。

建立在城市空间地理平台上,或大数据库基础上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正以城市网格化管理为抓手,由市区向街镇延伸,由市政设施向包含社会设施服务管理的几乎“全覆盖”。

2、城市治理与社区建设联系将紧密粘合。

城市治理包含了社会管理与城市管理。以往,我们的社区建设管理与城市管理,都是由两个系统并行运作的。

但城市治理一旦进入网格化时代,也即数字经济时代,也势必与市民生存的住宅小区紧密粘合起来。以往的城市管理重市容市貌,将转向以重城市运行安全、重市民生存环境、重城市活力效率为主。作为城市的基层:社区的建设与服务,牵涉到城市的安全、环境和秩序等。

上海等超大城市早已建立起城市综合管理的统一体系,由市、区和街道三级层次组成,建立综合执法部门,修改街道条例,强化街道和社区的基层治理主体的责任。社区建设与服务纳入城市治理的大框架中。

3、公众参与多元治理将不断探索创新推进。

随着外来人口在大型城市中的比例迅速增大,在推进共同参与城市治理体系中,可加快融入城市共同生活体。同时,城市治理必定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广大市民的多种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也是引导和提升市民生活需求,促进城市繁荣发展的共同终极点。

南京市早在2013年设立城市治理委员会,由市政府及其城市管理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市民代表、社会组织等公众委员共同组成,其中公众委员比例不低于50%,并赋予其特定的法律地位,这在全国是首创。社会公众正式走上城市治理决策舞台。

(三)问题

在多元利益格局和秩序正在调整的过程中,城市治理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瓶颈。

1、核心功能与外来人口。

随着一些超大城市的快速膨胀,又与之同时的土地价值剧增,一些超大城市近年来都在疏解非核心功能。

除将一些有污染、附加值低、消耗能源大的一些低端制造业向外转移,对多年蜗居在超大城市的外来人口,也进行了比较大的规模整治。

为了消灭安全隐患,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清理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的脏乱地区,无可非议。其背后实质,也就是这些被清理的外来人口所从事的行业,不是属于超大城市的核心功能范畴。

2、综合执法与城市活力。

城市依法管理、综合执法已经成为城市治理的必要保障。涉及城市安全、交通运输、食品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刚性执法,遇到的阻力和干扰相对少些。

而在整顿城市环境面貌上,一个城市以活力和秩序孰为先,经常争论不清。如上海近年开展的交通大整治和清理违章建筑等,一开始许多居民还不大理解,但随着整治效应的逐渐明显,社会非议声就逐渐减少。

笔者也在媒体上多次谈到涉及民生问题的菜摊设置上,应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首先是规划上要考虑公共服务设施的周全方便,其次要考虑柔性执法。并以行业和社会管理的方式予以疏解。

3、基层自治与制度创新。

许多文件和会议,都多次强调要实行基层自治。但在实际运作中,居委会组织还是处于“二政府”状况,或成为各级政府的“漏斗”,各种琐碎事宜较多。业委会组织,许多成员虽有积极性,但因素质动机等参差不一,与居委会也时有矛盾。

两个基层自治组织,一个出自正规系统,有居委会法规。而另一个还游离在主流系统外,缺乏一部专门的法规。更重要的是街道办事处运作,现在也缺乏全国统一的法规。

这些,都亟待通过制度创新加以破解。

(四)对策

1、依据不同城市性质规模,实施分类指导政策

2、夯实城市基层治理基础,重视业主地位作用

3、降低城市生活成本,提高市民生存质量

4、大力发展智慧城市,注重“致知”和“至简”

5、加快推进公众参与,多元主体治理城市

6、精准实施法治管理,精细考虑人性特点

二、素材集萃

(一)案例

北京市48个市级行政机关向公众“晒出”2018年绩效管理自查报告。记者梳理发现,各部门在首都之窗网站从自身职能定位出发,在交出的成绩单中,“城市治理”成为其施政思路的关键。

1.关于疏整促本市开展地下空间分层出让试点

市发改委作为牵头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部门,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并重,将深化治理和控新生防反弹并重巩固治理效果,城市乱象初步得到有效遏制。同时,疏解整治和整体提升并重,制定腾退空间管理和使用意见,新增一批城市森林公园和休闲公园,推进完成中心城区及通州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任务,建设提升基本便民商业网点。

整治地下空间也是“疏整促”的重要内容,作为牵头单位,市人防办在自查报告中透露,运用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推进整治工作。去年全年712处挂账整治地下旅馆、经营性宿舍任务全部完成,实际超额完成881处,面积895197平方米。清理整治的空间更是加强便民利用,去年精选了500处人防工程、提供了11000个人防地下停车位,并配合市相关部门开展了地下空间分层出让试点,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2.关于基层治理街巷长制度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在关系到百姓幸福感的基层治理中,市民政局的自查报告指出,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多元协同。比如,完善社区治理体制,制定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即将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深入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坚持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持续推进社区议事厅建设,城市社区实现了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超过70%。

3.关于城市更新责任规划师参与社区营造

在全面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方面,“城市治理”的思路也被引入。例如,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全市各区和33个市级部门,对总体规划确定的117项指标进行年度监测。推进“1+5”第三方团队开展调研和专题研究,形成体检总报告初步成果。在9个专题报告的基础上,汇总形成了《2017年度北京城市体检总报告》。并分别于2018年10月、2018年11月份报请市政府专题会、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

4.关于优化服务信息多跑路 百姓少跑腿

市教委完成精简审批服务事项工作,取消8项,精简后共有政务服务事项22项;市药监局自去年6月1日起,对企业和社会影响较大的食品(含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审批时限从2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则通过统一对新设企业免费发放一套印章等创新举措,减环节、缩时限、降成本,实现“一窗受理,一站服务”。开办环节由7个压缩至2个,开办时间由24天压缩至不超过5天。

5.关于存在问题集中在“提高效率”和“统筹”两方面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在存在的问题中提到,去年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推出了“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已将建设项目审批权限下放至各区,鉴于市各相关部门下放权限不一致,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也存在不会批、不敢批的现象,因此建设项目审批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市级部门还需加强指导,区政府需加强统筹推动,确保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尽快落地,进一步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提高群众满意度。

此外,北京西站地区管理委员会在分析存在问题时坦言,地区治理还不够精细,综合保障还有提升的空间,还需要在更大力度、广度和重要上,强化综合统筹,形成整体效能。

(二)参考范文

城市治理如何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城市工作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极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这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城市治理的重要性和找准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发力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工作千头万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其中的价值取向。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在城市治理中,要健全制度、完善政策,不断提高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应当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因此,城市治理要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坚持尊重科学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城市治理必须注重科学化,正如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的:“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必须看到,目前在一些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不少令人诟病的问题,如,有些地方大拆大建、争盖高楼,整个城市几乎遍地都是工地;有些城市建设或缺乏特色、风格单调,或贪大求洋;有些城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不配套,给市民带来极大不便;等等。这些问题,既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也不符合人民利益。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加强城市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弄懂城市建设和管理这门科学、掌握城市发展的规律,提高领导城市工作的能力,本着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坚持规划引领。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需要立足提高治理能力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并加强主要功能区块、主要建筑物等的设计,以体现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二是要注意城市规划的协调性,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等都要搞好衔接,做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三是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应有硬性的制度保障,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还要注意的是,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城市本来就各具特色、多姿多彩,在城市发展中对于历史文化遗存,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

坚持精细化管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越要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功夫。理解起来,在这“三治”中,精治是目标,要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贯穿城市工作全链条,即把精细化要求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等城市工作各个环节,覆盖城市空间的各个区域,体现在时时刻刻,涵盖游客、就业人口等各类人群。而共治和法治可以说是实现精治的手段。共治要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要总结推广共治的好经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法治要求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管理顽症难题,要更加注重运用法规、制度、标准管理城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推进精细化管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

坚持走智能化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目前,城市治理还面临很多难题,而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机遇。要清醒认识当前我国城市治理中的短板问题,创新理念、制度、机制、方法等,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现在,已经有一些城市率先破题,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等,为城市治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以城市交通为例,通过相应的数据和连接将分散的信息进行融合、计算等,就能够制定科学有效的城市交通治理策略和预案,如制定节假日城域高速公路网交通流调控预案等,对城市交通进行智能化、灵活化的治理。还要看到,城市治理智能化,不仅需要科技创新,也需要机制创新、理念创新,只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勇于创新、支持创新,才能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智慧,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更美好。